好书赏荐 | 镌刻在时光里的精神丰碑 ——读《初心初样当年时》有感
翻开梁衡先生的《初心初样当年时》,墨香氤氲间,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雕花木门。七位共产党人的身影从泛黄的岁月中走来,他们以信仰为笔,以热血为墨,在时代的宣纸上勾勒出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谱。这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曲跨越时空的精神长歌,让我们在字里行间触摸到初心的温度,感悟使命的重量。
高山仰止:伟人的精神脊梁
梁衡笔下的毛泽东,如昆仑巍峨,自带磅礴气象。他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开启革命征程,用“唤起工农千百万”的智慧点燃燎原星火。书中写道:“他把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播撒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让理想之花在苦难中绽放。”从秋收起义的硝烟到万里长征的风雪,从窑洞中的彻夜长谈到天安门城楼的庄严宣告,毛泽东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他的诗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勇立潮头。
周恩来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生动诠释。在重庆谈判的唇枪舌剑中,他是纵横捭阖的外交家;在开国大典的筹备现场,他是事无巨细的实干家;在万隆会议的舞台上,他是“求同存异”的和平使者。梁衡深情写道:“他的一生,是一首无声的诗,用忠诚与奉献谱写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他的办公室灯光常亮至深夜,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山河,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牵挂着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这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心,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邓小平以“三起三落”的传奇经历,书写了改革开放的壮丽篇章。他以“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的务实精神,打破思想桎梏;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开辟发展新路。当“春天的故事”在南海之滨唱响,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梁衡感慨:“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总设计师,用毕生精力绘制着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邓小平的胆识与魄力,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改革者,永远心怀信念,勇毅前行。
热血丰碑:先烈的赤诚丹心
瞿秋白在“觅渡”中寻找救国之路,他的一生,是“为真理而战,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悲壮写照。作为革命文艺的先驱,他用笔墨唤醒民众;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以“此地甚好”的从容走向刑场。梁衡写道:“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如流星划过夜空,照亮了黑暗中的中国。”瞿秋白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他的精神,是一座不朽的灯塔,指引着后来者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无畏前行。
方志敏在《清贫》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他的一生,始终坚守着这份“清贫”的气节。在狱中,他写下《可爱的中国》,深情描绘祖国的壮美山河与光明未来;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以“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铮铮誓言,展现出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这种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在今天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张闻天在历史的浪潮中几经沉浮,却始终不改初心。他甘做“无名英雄”,在理论研究、外交工作等领域默默耕耘。梁衡评价:“他像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拧在哪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正是共产党人精神品格的生动体现。
彭德怀一生刚正不阿,敢作敢为。他在战场上是“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铁血战将,在生活中是心系百姓的人民公仆。他为保护生态环境亲书手令,为纠正“左”倾错误仗义执言。梁衡感叹:“他的一生,是对‘为民请命’最生动的诠释。”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值得我们永远敬仰。
薪火相传:初心的时代回响
读罢此书,掩卷沉思,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与信仰力量的故事,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在和平年代,我们或许无需面对生死考验,但依然需要坚守初心,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使命。正如书中所言:“初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责任与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以这些先辈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在工作中,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生活中,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心初样当年时》不仅是一部缅怀先烈的著作,更是一本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指南。它让我们明白: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唯有传承先辈的精神火炬,才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壮丽篇章。愿我们都能以书中人物为镜,照见初心,照亮前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奋斗足迹。
作者:万孝平 致公党荣昌区总支部选送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