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海归智慧与地方发展的“连心桥” 2025海归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专场在重庆举行
作为第一届“一带一路”华侨华人合作发展大会的重要活动,由中国致公党重庆市委员会、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25海归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专场,于7月17日下午在重庆举行。
本次活动以“致联海青汇巴渝·双创建功新重庆”为主题,邀请了致公党重庆市委会青年党员代表、重庆海归青年创业者、相关企业代表、投资机构负责人、创业孵化机构负责人等200余人参加,活动紧扣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重庆重点布局的新兴产业领域,通过前沿技术成果和成功创业案例分享、靶向政策解读、产业基金合作模式推介等多元形式,为海归人才扎根重庆、创新创业搭建平台。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民盟重庆市委会主委杜惠平在致辞中表示,当前重庆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为海归青年施展抱负提供了广阔舞台。他希望广大海归青年胸怀“国之大者”,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深耕“重庆机遇”,在产业升级中施展才华;勇闯“无人区”,在创新生态中敢为人先;搭建“连心桥”,在开放合作中汇聚资源。
海归人才主题分享 为创新创业提供可行性样本
在主题分享环节,三位留学归国的高层次人才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分享了生物医学、复合材料、创业突围等方面实践成果和创新路径,为更多海归青年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样本。
迈基诺基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伍建以《遗传病精准诊治体系及国产临床测序仪的开发》为题做了分享,他表示,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出现,患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等方式获得个性化治疗方案,“精准治疗”正逐渐成为现实。公司建立的“诺云”云平台及相关遗传病诊断体系,帮助医生进行基因诊断,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重庆文理学院材料学院研究员翟福强以《高性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创新研发及其产业化》为题,现场分享了创新经验,为今后高性能、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化设计提供了前瞻性思路、理论依据和实用途径,为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搭桥铺路、建言献策。
致公党重庆市委会海外联络委员会秘书长邓睿以《逆向生长:海归创业者的“非共识”突围法则》为题,现场分享了他的创业历程和经验。
国内政策赋能分享 为海归人才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近年来,重庆积极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优化涉侨法治化营商环境,在政策分享环节,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王华源和重庆江北国投华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东分别从政策和产业基金两方面进行解读,为海归人才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王华源以《从重庆出发,与世界对话——“一带一路”国际技能交流合作的探索实践》为题,现场介绍相关政策及案例。
重庆江北国投华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东以《从实验室到产业链:产业基金构建海归硬科技的创业“赋能生态”》为题,围绕产业基金赋能海外归国人才创新创业进行了分享。
此外,圆桌沙龙环节邀请了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谢新,菲艾特小绿管(中国区)总裁张史斯,重庆文理学院创新靶向药物研究院研究员徐志刚,西南大学药学院教授张霄,蓓臻科技发展(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白乐等五位嘉宾,共同围绕“海归创新创业如何把握国内创新生态新机遇”进行了深入交流。嘉宾们表示,生逢伟大时代,海归青年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联通中外的桥梁纽带,肩负着重要使命。重庆为海归青年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本次专场活动信息量大、针对性强、实效性高,为海归青年在渝创新创业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动力。大家将把握历史机遇,在重庆这片热土上奋力拼搏,书写创新创业崭新篇章。
致公党重庆市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专场活动通过前沿成果展示、靶向政策解读、产业基金推介等形式,展现国际化视野与本土产业实践的深度交融,构建起海归人才与地方发展的立体化对接平台,通过人才要素的全球化配置,构建起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制度创新三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成功架起海归智慧与地方发展的“连心桥”,为新时代新重庆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本次2025海归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专场活动由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钱鹰主持。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央和国家机关侨联副主席、国家发展改革委侨联主席郭启民;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贸促会会长邓琳;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党委副书记许志鹏;重庆市侨联副主席、重庆市侨青会会长李昭;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廖黎明;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小东;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少苹;致公党重庆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杨作芳;重庆市潼南区政协副主席全冬;重庆市江北区政协副主席、致公党江北区委会主委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