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致公党重庆市委员会官方网站!

百年征文 | 百年致公:六条经验铸就侨海政党精神谱系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8日

2025年,中国致公党迎来百年华诞。从旧金山唐人街的洪门记忆到新时代中国致公党的致力为公,从华侨社团的救亡图存到新时代参政党的履职担当,致公党百年历程凝结出“与党同心、致力为公、参和鼎鼐、侨海报国、守正创新、惟质为重”六条基本经验。这些经验既是华侨政党百年跋涉的精神密码,更是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实践样本。这六条基本经验是不断在历史语境中还原、在话语体系中解构、又在理论维度中升华的结果,它们系统阐释了中国致公党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与思想内核。

一、历史逻辑:从“堂”到“党”的基因嬗变

(一)从旧式会党到现代政党的历史性跨越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海外华侨社会中,洪门作为重要的华侨社团,在团结侨胞、维护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旧式会党的局限性逐渐显现。1925年,旧金山致公总堂的改堂为党,成为华侨社团向现代政党转变的重要标志。

司徒美堂等洪门领袖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深刻认识到,在辛亥革命后新的历史条件下,单纯的会党形式已无法适应国家建构和民族发展的需求。洪门原本“驱除鞑虏”的纲领,更多地体现了旧式反清复明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而司徒美堂等人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将其转化为“拥护真正共和”的现代政党宣言。

这种转变背后,是华侨精英对国家建构认知的重大迭代。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动荡中,华侨们经历了从“保皇立宪”到“民主共和”的思想洗礼。他们目睹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认识到只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振兴。同时,从“反清复明”的传统民族意识,升华为“民族解放”的现代民族观念,体现了华侨精英在民族大义上的觉醒。

(二)话语体系构建与“国家-侨民”共生关系的确立

土地革命时期,国内局势复杂,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致公党通过《公论》等侨刊,积极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话语体系。这些侨刊成为连接海外华侨与国内局势的重要桥梁,将华侨的生存诉求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陈其尤在《美洲华侨日报》发表《国难与华侨》一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首次将华侨权益与国家主权并置论述,提出“侨即国”的话语范式。在当时,海外华侨虽然身处异国,但始终心系祖国。陈其尤的论述,打破了以往将华侨权益仅仅视为个人或群体利益的局限,深刻指出华侨权益与国家主权息息相关,国家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华侨在海外的地位和权益。

这种话语转型,使致公党突破了地域性社团的局限。在此之前,华侨社团更多地关注当地华侨的经济利益和生活互助,而致公党通过这种新的话语体系,将自身的视野拓展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层面,确立起“国家-侨民”的共生关系认知。华侨不再仅仅是海外的个体,而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整体,致公党也由此成为代表广大华侨利益、关注国家命运的政治组织。

(三)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与话语调适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致公党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宣言》的起草过程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司徒美堂等元老代表着致公党的历史传统,他们对致公党的发展历程和华侨民主派的身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认同。而陈其尤等新生代则更具现代政治视野,敏锐地把握到时代发展的趋势。在起草宣言的过程中,他们反复磋商,既要保留“华侨民主派”的传统称谓,以延续致公党的历史记忆和华侨特色,又要正式接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话语,实现政治认同的现代转型。

这种话语调适,体现了致公党在历史转折时期的智慧和担当。它既没有割断与历史的联系,还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和传统,又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融入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大局,完成了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重要参政党。

二、制度维度:新型政党关系的实践创新

(一)“同心圆”式合作关系的制度演进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致公党积极响应,通过“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建立了三级动员网络。这个网络覆盖了海外广大华侨群体,将海外3000万华侨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了一条强大的抗战物资运输线。

“南侨机工”的动员机制就是这一合作的典型代表。许多华侨青年自愿报名,组成运输队,冒着生命危险,将海外华侨捐赠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内抗战前线。这种组织化的合作,充分发挥了侨海优势,海外华侨不仅在资金、物资上给予大力支持,更在人力上直接参与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这种紧密的合作也奠定了致公党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政治基础,双方在共同的目标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50年,致公党四大确立了“华侨投资内地”方针,这是民主党派与国家经济建设制度化合作的重要开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经济建设的艰巨任务,华侨拥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致公党积极引导华侨回国投资,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开创了民主党派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新路径,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二)参政议政领域的“侨海双循环”模式

1988年,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致公党参政议政的重要实践平台。在这一过程中,致公党首创“智力支边+科技扶贫”机制。致公党充分发挥侨界人才优势,组织海外和国内的专家学者,为毕节地区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指导。他们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业项目规划等活动,将侨界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有效促进了毕节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020年,从“致酉合作”到“致泸合作”,这是参政议政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从“智力支边”到“产业导入+人才孵化”,致公党实现了从个案救济到系统治理的转变。通过引入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项目,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还通过人才孵化机制,培养了一批本土人才,提高了当地的“自我造血”能力,展现了参政党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组织建设中的“双重基因”辩证统一

致公党在组织建设中,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了“双重基因”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致公党保留了洪门“义”字传统,这种传统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当国内疫情爆发时,海外侨胞发扬“侠义精神”,积极组织物资转运,为国内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传统伦理中的团结互助、勇于担当的精神,成为致公党凝聚侨心、汇聚侨力的重要精神纽带。

另一方面,致公党建立了现代政党制度,如内部监督委员会的三重防控机制。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确保党的组织纪律性和决策科学性,保障了党的健康发展。这种“传统伦理”与“现代法治”的融合,既保持了致公党的特色和历史传承,又适应了现代政党发展的要求,构成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实践,为其他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价值内核:家国情怀的现代性转化

(一)“致力为公”理念的演进与升华

“致力为公”是致公党的核心价值观,其理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1925年建党时,强调“公共事务”,主要关注华侨群体内部的公共事务和权益维护,体现了早期致公党对华侨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1947年,致公党“三大”提出“反帝反封建”,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致公党将目光投向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体现了从关注华侨群体到关注国家民族大义的转变。

进入新时代,“侨海报国”成为重要定位,致公党将华侨优势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传统公义观到现代国家观的升华。在抗疫期间,这种优势尤为凸显。致公党动员侨胞捐赠超10亿件医疗物资,不仅支援了国内疫情防控,还积极参与全球抗疫合作,将“天下为公”的中华智慧转化为全球治理实践,展现了致公党在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和全球视野。

(二)履职精神的“顶天立地”特征

致公党的履职精神具有独特的“顶天立地”特征。“顶天”体现为建言献策的前瞻性,致公党凭借其侨海优势,能够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例如,2018年“海洋强国”提案,致公党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认识到海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建议,最终被纳入国家战略,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立地”表现为基层服务的务实性,“致福工程”就是典型代表。在西部建设2300个卫生站点,切实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医疗条件,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这种“宏观战略”与“微观实践”的结合,彰显了参政党的复合型能力,既能够在国家战略层面发挥建言献策的作用,又能够脚踏实地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三)进步品格的“偕空共张”哲学

在数字经济时代,致公党秉持“偕空共张”的进步品格,既坚守“侨海报国”传统,又积极拥抱新技术、新趋势。例如,搭建“数字丝绸之路”平台,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将传统的侨海资源与现代数字经济相结合,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做出贡献。同时,致公党积极探索“元宇宙侨联”等新技术,利用新兴技术创新组织活动形式和联系侨胞的方式,实现组织形态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这种“守正”与“创新”的张力,成为政党永续发展的动力源。致公党在保持自身特色和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勇于创新,确保了自身的先进性和活力,为长期参政议政、服务国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理论超越:侨海政党学的范式突破

(一)对传统政党理论的三重突破

致公党的发展经验在多个方面突破了传统政党理论的局限。在组织基础方面,开创了“侨海网络+政党建设”的复合型架构。传统政党通常以地域、阶级等为主要组织基础,而致公党充分利用海外侨胞广泛分布的优势,建立起跨越国界的侨海网络,并将其与政党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组织优势。

在价值维度上,实现了“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贯通。致公党既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又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作用,体现了从民族性到世界性的价值提升。

在功能定位上,形成了“侨务工作主力军”与“国家治理参与者”的双重角色。致公党不仅在侨务工作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维护华侨权益、凝聚侨心侨力,还积极参与国家治理,通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式,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拓展了政党的功能内涵。

(二)话语体系的历史性跃升

致公党话语体系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早期的“反清复明”帮派话语,反映了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斗争需求,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抗战时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话语体系转变为“民族救亡”的公共话语,强调全民族的团结抗战,凝聚了广大华侨和国内民众的力量。

到了新时代,致公党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话语,这是从地域性、阶级性到世界性的话语跃升。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致公党凭借其侨海优势,积极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种话语体系的演变轨迹,为海外侨胞政党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

百年致公经验,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天下观”与现代政党制度的创造性结合。当“侨海报国”遇见“人类命运共同体”,当“洪门义气”融入“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致公党正在书写新型政党制度的东方答卷。这六条经验不仅是百年政党的精神遗产,更是破解全球政党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致公党将继续以“顶天”的理想、“立地”的担当,在民族复兴与世界大同的交响中奏响时代强音。

作者:朱颖  致公党渝北区工委会选送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