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渝北区工委会:渝黔情深、山水相依、人文交融——致公党员罗逸夫助力黔西南晴隆县音乐教育
2025年7月21日至27日,致公党渝北区工委会党员、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青年声乐教师罗逸夫,作为致公党中央2025年黔西南暑期培训教练团成员,赴贵州晴隆县开展面向中小学艺术类教师的音乐培训。此次培训汇聚了来自北京、天津、重庆、山东、云南等地的音乐美术专家,组成专业教学团队,用专业与热情共同助力偏远地区青少年艺术教育事业发展。
晴隆县位于黔西南腹地,群山环绕,交通不便,艺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从重庆出发大约8小时车程,罗逸夫到达目的地就立即与当地教育局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教师们对音乐培训的具体需求以及往年培训的反馈情况,并据此迅速调整优化培训方案。
针对当地75名音乐教师(其中90%为彝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教师)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具体需求,罗逸夫与另外两名音乐教育专家在深入讨论后,精心策划了包括“声乐基础理论与实践”“声乐演唱与作品处理”“外国声乐作品歌词拼读及演唱处理”“歌曲基础配奏”以及“合唱指挥与编排”等系列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罗逸夫结合当地文化特色,采用“文化比较教学法”,选用晴隆县文化馆文定兵老师创作的《彝族敬酒歌》与意大利拿波里民歌《桑塔露琪亚》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将学员们熟知的民族旋律与外国美声歌曲进行比较,再融入科学发声技巧,既让民族音乐焕发新的艺术魅力,又使外国声乐作品更易于被当地教师理解和接受。这种“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为期一周的培训活动,罗逸夫深刻感受到黔西南晴隆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潜力,不管是具有思政创作路径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还是极具民族特色的“阿妹戚托”彝族文化小镇以及它背后的彝族民族音乐,都是黔西南地区音乐创作发展以及民族文化推广的思维方向。“这些不仅是音乐素材,更是文化自信的载体。”罗逸夫在交流中强调,“我们要让民族音乐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罗逸夫的黔西南之行,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传授,更是一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他用音乐架起了城市与山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艺术之光真正照亮了偏远地区的教育之路。作为一名致公党党员,这既是社会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致力为公跟党走、侨海报国建新功”的生动写照。